《优秀的绵羊》
捡点.
- 参考文献:《优秀的绵羊》
我们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
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杀伤力的是名校生们内心的恐惧,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
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
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已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已一无是处。
所有决定动机的关键在于安全感。
剥开“安全感”这件外衣,你看到的是应得利益。方向感的缺失以及不想失去机会,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恐惧。
“当波莫纳学院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她很想有机会去深入思考自己现在所学,但又对没有时间很无奈的时候,我建议她是否考虑放弃争取全A成绩的念头,这样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她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似乎在责怪我试图向她灌输某种邪恶的想法。”
高校运作商业化产生的最严重影响是,学校对学生的重新定位。
学生是“消费者”,因此学生和学校之间是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关系。作为消费者,学生占有主动权;作为消费者,学生购买的是享受,学校销售的是服务。
考虑到毕业率会影响到大学排名,大学根本不敢不让学生通过。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关系,学校在乎的是产品或者服务,而不是对学生的高度期望。
“因为没有更远大的理想来引导本科教育,大学教育的决策往往是出于满足学生最直接的需求而制定。”
过去多年我访问过很多地方,在学生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饥饿感:他们想了解生命更大的方向和意义;他们希望大学能够更关心他们作为人的成长需求,其次才是特定领域的能力培养;他们希望大学能够引导自己解答有关生命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大家普遍接受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努力争取追寻属于自己的教育时,又遭遇他人警告,说你是在放纵和任性呢?
那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呢?难道咨询、金融不是自我任性吗?难道当律师,享受高收入不是自我任性吗?学习历史是不被赞许的,因为它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在对冲基金公司任职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我们追求自己的热爱乃是自身之举,但是你若取得丰厚的收入,那就不自私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思维。
许多人把MOOC这类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看成大学教学的救星。是的,这种形式的确廉价,但是它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网络课程是更进一步隔离了老师和学生。
学生希望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作业,并得到细致的个性化反馈。
MOOC本质无非就是一种奢华的改良版的教科书而已,其提倡的学习行为与高等教育理应推崇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
这些新事物出现的背后是网络文化对我们的深度冲击,如谷歌或维基百科,误认为信息就是理解。
从大学的角度而言,MOOC所致力推广的并非教学质量最大化,而是学校知名品牌最大化,巩固高校系统里的论资排辈。
上网络公开课的学生根本就不是MOOC原本理想上要帮助的对象。
Coursera及其他类似机构均为营利性组织,与他们合作的大学也期待回报。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把知名大学的网络课程销售给第二或第三梯队的大学,以此创收。
珍稀的东西不会烂大街。